<video id="w7vet"><ins id="w7vet"><ol id="w7vet"></ol></ins></video>
    <video id="w7vet"></video>
    1. <video id="w7vet"><input id="w7vet"></input></video>
    2. <video id="w7vet"><ins id="w7vet"></ins></video>
    3. <video id="w7vet"><input id="w7vet"></input></video>
    4. <video id="w7vet"></video>
    5. <video id="w7vet"><ins id="w7vet"></ins></video>
          <video id="w7vet"></video>
        <wbr id="w7vet"><ins id="w7vet"></ins></wbr>
        海東日報首頁

        觀賞青海社火 體驗民俗風情

        2021-02-21 12:59:40 來源:海東日報社 點擊:

        □王學玲

        春節,是中國人的狂歡節,是辭舊迎新的節日,是闔家團圓的節日,是鑼鼓喧天的節日。春節期間的各項傳統習俗豐富多樣、歷史悠久,待人們祭祀完畢,宴客結束,接下來就該欣賞社火表演了。其實,演社火也是驅邪避瘟,表達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個習俗。

        據文字記載,“社”在中國古代是指土地神和供奉土地神的地方,也有祭祀的意思。隨著這種祭祀活動的盛行,便有了固定的日期。這一天就叫“社”,如“春社”和“秋社”。社日祭祀的對象主要是天、地和祖先。古代祭祀有“禮樂”,傳到民間便形成了以民間歌舞、戲曲進行娛樂活動的習俗,如各地的廟會和社日的社戲。漢代流行的“百戲”是包括民間歌舞、雜耍、小戲曲等的一種綜合表演,和以后的“花會”“社火”很接近。到了宋代,根據當時詩文札記中的描述,社火在民間已經盛行,如范成大在《石湖集》中注釋“顛狂社舞呈”時注為“民間鼓樂謂之社火”。如今,隨著娛樂成分的增加,社火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青海漢族大都是歷代從內地遷徙而來的,他們把內地傳統的社火帶到了青海,同時又吸取了其他民族特別是藏族舞劇的傳統,于是出現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節目。從正月初七開始,社火就跳開了。社火的節目很多,耍長龍、舞獅子、打花鼓、劃旱船,燈官老爺、大頭羅漢、胖婆娘都是社火里惹得眾人捧腹大笑的“名角兒”,另外,“亭子”“竹馬”“敬德洗馬”等表演也早已成為了河湟地區的經典社火文化之一,更有一些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正月到,精彩的社火跳起來,民族的小調唱起來,咚咚的鑼鼓敲起來,整片河湟大地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

        社火“身子”的來歷

        青海社火的演員俗稱“身子”,他們的服飾、道具、扮相、舉止都崇尚原始古樸、粗獷豁達。大紅大綠的色彩搭配,大黑大白的反差制造,大唱大扭的形象塑造都體現出遠古的文化意趣,傳達著古樸而曠達的精神風貌。而關于社火“身子”的來歷有兩個民間傳說:

        一種說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一日楚莊王外出,正在回城,突然遭到敵軍包圍。楚王不知所措,這時有一個臣子獻計:以“活享一品俸祿,死封廟祭的燈官”為重賞,找一個長相相似的人做替身。這個替身好不威風,穿著王服,前有探馬報信,武士開道,后有歌舞班子隨行,而楚莊王卻扮成一個啞巴,臉上抹著黑灰,身上反穿皮襖,混在逃難的隊伍當中。就這樣楚莊王安全脫身,而替身卻被緊緊追殺,他倉皇逃命,鉆進一家馬棚里不敢動,烏紗帽都給撞歪了。主人家正在貼春聯,手忙腳亂之時,將“槽頭興旺”四個字貼在紗帽上,楚莊王后來為感激救主大恩,下令出燈官耍社火。直到如今,燈官老爺的紗帽上還貼有“槽頭興旺”四個字。

        而另一種說法是,明代洪武年間,民間耍社火,一個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腳。有人向馬娘娘進讒言,說露出大腳是侮辱馬娘娘,因為馬娘娘是有名的大腳,最忌諱別人挖苦她是大腳女人。朱元璋發怒,下令將其發配到青海,不曾想,社火這種文化在青海發揚光大。年復一年,高原人通過社火表演來表達自己的心愿和快樂。

        社火表演的流程

        專管耍社火的組織叫“火神會”,火神會的成員叫“會頭”,由群眾推舉德高望重的人擔任,負責當年社火的組織、演練和演出活動。扮演社火中各種角色的演員俗稱“身子”,過去,他們所用的衣飾、道具、糧油等都由莊內群眾“許愿”捐獻,以求消除災難。

        經過火神會的統一籌劃,待一切演練準備就緒后,便從正月初七開始耍社火。當日,人們集中到村廟化妝、敬神,先由會頭率領眾人進行禱告、敬神等儀式,隨后由燈官率社火隊出廟到村內街巷巡行,謂之“出燈宮”。燈官是社火的總領隊,也是由德高望重,深諳社火演技的人擔任,他裝扮成七品縣令的模樣,手執一笤帚,在社火隊伍行走時,由衙役前呼后擁著。燈官不參加社火的歌舞演出,是沿途祭祀、各廟行香的主持者。每場社火演出時,燈官端坐香桌后面觀看演出,而在演出前,他還要表說(吩咐)一番祝詞,大概內容是:“本燈府老爺,上奉了神仙的金牌,倒金主(財神爺)的財運,隨帶了毛糙社火一臺,飄飄蕩蕩,來到了下界神州……”之類的。

        報子,也是青海社火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主要是為社火隊擔當“前哨”的任務,通知社火隊要去的下一個村子,做好準備迎接的工作。其說詞多為:“某某隊要到哪個村莊鬧一鬧新春。一鬧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二鬧人丁興旺、福壽康寧,三鬧牛羊滿圈、騾馬成群……”到時由接社火的“東家”組織群眾擺設香案,準備煙酒、茶飯接待。

        如此活動一直進行到元宵節。其間,晚上社火隊將點亮龍燈和各式花燈進行演出,叫“花燈社火”。全村老老少少也可以一起參與唱唱跳跳,直到半夜。過了正月十七,社火隊又在會頭的帶領下回村廟敬神,并將各家的祈愿和各人的“功德”講述一番,以祈求神靈降福,最后就要“卸妝”(俗稱“卸身子”)。這天全村人家自愿各備一盤饃饃、菜或火鍋,送到廟前廣場,大家歡聚一堂,同時議定下年火神會成員,當眾報清收入開銷,進行交接。至此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便圓滿結束。

        青海社火有哪些節目

        青海社火中有十多個表演隊伍,都是由各村村民組成的,大家身穿各式各樣的舞蹈服飾,臉上畫著彩妝,頭戴著各色頭飾和帽子,踩著鼓點和嗩吶的節奏,揮著彩扇、紅綢緞,大聲唱著社火曲子,扭著身子進村表演。這些舞蹈是提前半個多月排練好的,社火唱詞的內容主要以百姓日常俗事為題材而編成的,有“繡荷包”“立春消”“浪花燈”等,都有表達歡慶新年或祈求安康之意,如“正月里是新春,紙糊的燈籠上高空;風吹燈籠嘟嚕嚕轉,風調雨順太平年”……當然,就像胖婆娘不僅能唱,還會說,雖然說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俗事,但是用她滑稽的表演形式呈現出來更能贏得觀眾們的喜愛。還有一些社火表演項目是有年頭、有來歷的,有些甚至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人們銘記歷史先俗,并世世代代傳承、延續下去。

        亭子

        “亭子”在樂都區也被稱為“高臺”,這是一種集戲曲、故事、裝飾、繪畫、剪紙、鍛造、數學、力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的高空造型藝術。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樂都高廟的社火中就已經在出演亭子。亭子是將小演員捆扎在裝飾的牡丹樹、桃樹上以此凸顯扮演形象的一種表演形式。關于亭子藝術的起源,在民間倒有不少傳說。

        傳說一:古時有個國王,既是明君,又是孝子。有一年當地群眾演社火,國王母親欲看社火,欲與民眾同歡樂,國王連連允諾。國王想搭一座高臺,讓母后坐在上面看社火,但母后想跟隨社火邊走邊看。于是國王下旨,令臣屬們建造一個能夠移動的高臺。社火出演那天,母后坐在高臺最上面,國王和皇后陪坐在兩邊,隨從人員站在下面,兵役們抬著高臺跟隨著社火。為了討好國王,建造人員還在高臺上下及周邊裝飾了樹木、花卉,高臺上方還設計了一頂蓋子,為他們遮擋太陽。遠遠望去,整座高臺就像一座亭子。經過歷史的演變,便有了《亭子》這種社火節目。

        傳說二:《高臺》源于祭祀,即由人裝扮成神,先在廟內進行表演,然后走村串街表演,由于圍觀者眾多,后面的人無法看到,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置于一塊木板上高高抬起。結果,這種辦法既增加了表演的立體性,又便于觀眾觀賞。其后便有了《高臺》這種社火節目。

        高蹺

        傳說,高蹺是御敵取勝的高將軍所創。有一年,高將軍率兵攻打胡兵城池,而胡兵把護城河上的吊橋板全拆了,部隊無法攻進城里。一天傍晚,高將軍走出軍營,突然看到正在河邊覓食的大雁的長腿而受到了啟發,找到破城的妙計?;貭I后將軍叫人砍來柳木棍制成高蹺,令將士們綁在腿上練習走路。經過練習,將士們都能踩著高高的柳木棍行走。將軍率軍渡過護城河,乘胡兵不備,一舉進攻收復了城池。此后每逢春節,老百姓也學著踩起了柳木棍。因這是高將軍發明的,人們便把它叫“高蹺”,以此來紀念高將軍。

        樂都社火中的高蹺也很出名,一般兩米多高,最高的達四米。高蹺表演人員裝扮成戲劇和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跟隨社火隊伍行走,他們抬腳快,落腳實,動作自如,瀟灑大方。其中不乏踩蹺技藝嫻熟者不時地做一些滑稽的動作,常引來觀眾的一陣陣掌聲。

        高廟高蹺中有一個叫作《撲蝴蝶》的節目。由兩人表演,一人踩兩米高蹺,男裝女扮,身穿古裝,手執一根富有彈性的長長的細竹竿,竿頭垂線上系一只彩紙扎制的大蝴蝶;另一人踩不足半米的矮高蹺,男裝丑扮,憨態可掬,為撲蝶者。表演時執蝶者抖動細竹竿讓蝴蝶“飛”起來,只見那蝴蝶蹁躚起舞,忽高忽低、忽遠忽近、忽緩忽急、忽起忽落,以此來引誘撲蝶者。撲蝶者隨著蝴蝶飛動的方向,或奔跑、或跳躍、或猛地匍匐在地,左撲右撲,幾次差點撲到了蝴蝶,但臨了蝴蝶還是飛走了。這種狀況弄得撲蝶者忽而高興、忽而氣惱,細膩地刻畫了撲蝶者的心態,生動地塑造出撲蝶者的形象。惹得觀眾哈哈大笑。

        竹馬

        竹馬舞蹈是流傳在樂都區碾伯鎮北門村的一個傳統民間舞蹈。據村里一些老人講,一百多年前,這是山西的商人來樂都經商時傳給碾伯北門村社火隊的。竹馬軋制的珍禽異獸,多是《封神演義》中各路神仙的坐騎,有豹子、獨角獸、麒麟、四不像。表演時把制作好的動物架系在舞蹈者的腰間,兩腳后跟抬起隨著鼓點小碎步向前行走,讓整個形象看起來就像是這些動物活起來了。

        趕驢

        趕驢,也稱跑驢,是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民間舞蹈。跑驢中的驢形道具用竹、紙、布扎成前后兩截,下面用布圍住。表演者把驢形道具系在腰間,上身做騎驢狀,以腰為中心,左右晃身,下身用顫抖的小步蹭動,模擬驢的跑、顛、跳、踢、驚、犟等動作和神態。跑驢一般都是表現一對農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過溝、爬坡、驢驚、搶救等經過,有說、有唱、有舞,詼諧風趣。

        大頭羅漢

        相信讓不少孩子最為感興趣的就屬大頭羅漢,羅漢的表演全程是一場啞劇,表演者身穿羅漢服,頭戴羅漢頭盔,配合打鼓聲,靠著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達睡覺、洗臉、掃地等一系列動作,夸張、滑稽的表演形象惹得眾人捧腹大笑。臺下不少小孩子邊看邊學,開心極了。

        傻公子

        傻公子是社火“外場”中的角色,表演者常常以秧歌舞步不停地與觀眾逗趣、打諢、說笑,行為夸張癲狂,觀眾不時向他們犒勞以糖、酒等美食,并從他們口中討得吉語口彩。

        敬德洗馬

        敬德洗馬源于《隋唐演義》中的一個典故。這個典故在平安區巴藏溝鄉索家村以民間社火的表演形式被反復演繹。正月十五,角色扮演者手持鋼鞭,赤膊著上身,坐在一匹無馬鞍的馬上,兩個漢子牽著馬向前奔跑,觀眾們則將一盆盆冷水,潑灑向“敬德”的扮演者,以求來年祛除災殃,迎來吉祥。

        敬德這個人物一般都由該村的青年男子飾演。臉譜和行頭都是由村里的老藝人用油彩在飾演者的臉上,勾勒出眉、眼窩、鼻窩、嘴角,并在臉膛、腦門等部位畫出各類紋樣、圖案。洗、抹、擦、畫、勒、掛等,全憑老藝人的經驗,師徒傳承,難以用文字表述。最考驗人的是,飾演者在寒冷的天氣里要赤膊上陣,并要完成表態、上馬、洗馬、過關、下馬等一套完整的表演,前后大約半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這對飾演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今,索家村的“敬德洗馬”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安昭舞

        “彩虹故鄉”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人民盛裝出行,跳起本民族獨有的安昭舞,慶祝一年一度的春節和元宵節。土族是青海高原上獨有的世居少數民族,按照這個民族的習俗,每年的春節要過到農歷二月初二才算完,鬧元宵是正月里最主要的一項活動。而安昭舞就是鬧元宵的主要文化活動。“安昭舞”意為“圓圈舞”,是土族聚居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相傳,美麗的土族姑娘臘月花和姐妹們,為了刺殺作惡多端的妖魔王莽,就用跳圓圈舞的方法對其進行迷惑,并趁其不備將它刺殺。從此土族人都爭學安昭舞,使這種舞蹈傳承下來。每當歡度節日、慶祝豐收時,土族男女便唱起歌曲,在場院或開闊地圍成圓圈翩翩起舞,歌頌人畜兩旺,祈求五谷豐登。

        伴著高亢、嘹亮的曲調,身著七彩花袖衫的土族兒女們在安昭舞的節奏中盡情地釋放著他們的熱情。彎腰、擺臂、跳躍、旋轉,俯首向地,以示對大地的膜拜;舒袖朝天,是對蒼天的敬仰。七彩衣袖輕盈地在空中揮舞,猶如萬道彩虹般絢爛奪目。安昭舞蘊含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歌頌和期望,也祈愿家鄉繁榮,人民安康。

        舞龍、舞獅

        龍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龍是海中神物,在古代被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那么,在青海社火表演中,舞龍固然是必不可少的節目,舞龍隊伍高舉長龍,在龍珠的指引下,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穿行、騰躍、翻滾等動作,充分展示出龍的精氣和神韻。人們一直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用舞獅來祈求事事順利。舞獅表演通過騰翻、撲跌、跳躍、登高等技巧來博得觀眾一次又一次的掌聲。

        此外,青海人還有鉆龍和獅子的習慣,待到社火節目表演完畢,或者在開場共舞的時候,民眾紛紛在長龍和巨獅的身子下鉆來鉆去,以示沾得福氣和祥瑞,求得健康平安。

        表演社火主要是為祈福消災、增添節日氣氛,客觀上它還有聯絡相互感情、化募財物等作用。所以一旦社火隊進村,頓時全村歡呼雀躍,男女老少齊聚莊外場院共同觀看,其樂融融。它既是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又是一年初始人們向往幸福、吉祥的精神寄托。除去迷信成分外,社火亦保留了許多淳樸的民風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因此這也是社火在群眾中長期流傳的主要動力。

        如今的社火,不光是驅邪避災、祈求風調雨順的祭祀活動,更是一場以娛樂大眾、歡度春節為主的文化娛樂活動。觀賞一場青海的社火表演,不僅體現出了老百姓最真實的新年愿望,也讓我們體會到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新聞

        97人妻无码视频在线一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正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香大香_69堂在线观看线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