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種植的青蠶豆開始采摘上市,新鮮的蠶豆經過取皮、包裝等深加工,遠銷全國各地和海內外。
“合作社今年種植了300畝蠶豆,雇用了當地村民來種植基地打零工,每天工資有80元,從種植、田管到采摘,村民一年收入大概在6000元至7000元。”互助縣東和鄉鋤禾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魏占云介紹,眼下,正值蠶豆采收旺季,合作社每天雇用當地群眾前來采摘青蠶豆,以此增加收入。
為了幫助群眾銷售青蠶豆,青海一家收購公司以每公斤8元的價格收購青蠶豆,銷往深圳、上海等地,再經過深加工后銷往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既解決了銷售問題,又保證了銷售價格。
“我們公司收購青蠶豆已經有4年了,蠶豆成熟收割后,百姓一畝地能收入2000多元,青蠶豆一畝能收入3000元。”該公司負責人孔德發說。
互助縣氣候干燥,日照時間長,種植的蠶豆粒大皮薄、飽滿均勻,產量高、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青睞。今年,互助縣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全縣種植近6666.67公頃蠶豆。同時,發展優質青蠶豆產業,成功闖出了一條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子,為打造互助“七彩農業”金名片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關鍵在于產業。為此,海東市用“一棵菜”“蔬”寫鄉村振興新圖景,聚焦蔬菜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不斷發展壯大蔬菜產業。
近年來,海東市以創建全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為目標,始終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增加群眾收入,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之策,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確保每年農作物播種面積保持在21萬公頃以上,特色優勢作物種植面積占比保持在86%以上,海東在全省“菜籃子”生產保供中的地位更加凸顯。
立足冷涼氣候和反季節優勢,海東市大力發展高原夏菜、供港蔬菜,擴大粵港澳、南方市場蔬菜輸出。在互助縣塘川鎮、臺子鄉、南門峽鎮、東和鄉、丹麻鎮等7個鄉鎮建立高原夏菜、供港生產基地800公頃;在樂都區高店鎮、雨潤鎮、壽樂鎮等鄉鎮建立高原夏菜基地1333.33公頃,種植西生菜、苦菊、菜薹、蔥蒜類的適銷對路品種。同時,開展“供港澳”備案和認證,建立完善產、供、銷一體化鏈條,狠抓物流快送、信息暢通,及時采挖、分揀、打包、裝車,采收后緊接復種,畝均收入近萬元,帶動4萬余戶農民種植,產值達3.5億元,成為農業生產發展有賺頭、有奔頭的優質產業。
作為海東市黨建引領下的綠色有機農產品輸出地,“黃河彩籃”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更是海東乃至青海省的“菜籃子”。
“這幾天正是辣椒采摘的季節,今年的辣椒品相好、口感好,歡迎大家帶著親朋好友來采摘。”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黃河彩籃”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辣椒棚里,鮮紅的辣椒掛滿枝頭,前來務工的村民提著小桶穿梭在大棚里,正在采摘辣椒。
行走在產業園,各種蔬菜瓜果在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內茁壯生長。循化縣“黃河彩籃”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于2014年5月開工建設,現有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棚)578棟,智能連棟溫室2萬平方米,配套水肥一體化的種植系統、工廠化育苗系統以及保溫、保鮮、防護等輔助工程。
近年來,海東市緊緊圍繞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蔬菜樣板”建設,發揮“黃河彩籃”產業園效益,形成以科技研發、示范推廣和“互聯網+”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以及“一個品牌,兩個中心(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培訓孵化中心),四個功能區(示范區、生產區、休閑區、物流區)”的發展布局,年產辣椒、番茄、西葫蘆、循化線椒、“博洋9號”甜瓜、麒麟西瓜、無花果等果蔬約4500噸,產值達2000余萬元,吸納200余人實現了就近就地穩崗就業,年務工收入達500余萬元。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強則百姓富。海東市各縣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有力助推鄉村振興。在市場需求的激勵下,海東市蔬菜產業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不僅促進了蔬菜產業的發展,也讓村民實現了增收、顧家兩不誤,走出了一條高效、生態、綠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