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喇家遺址曾出土4000年前的一碗面條狀遺物,被稱為“世界上第一碗面條”;30多年前,一批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拉面匠走出大山,以拉面犒勞味蕾,創造百億產值。而這一碗面意味著什么?對于我國大多數北方人來說,可能是一頓簡餐,然而,對于海東市而言,這一碗面卻有著特殊的意義。
化隆縣是全國有名的“拉面之鄉”,是青海省最大的拉面產業縣。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漢族、土族群眾種植的小麥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眾養的牦牛熬成了鮮湯,撒拉族群眾種植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調料,回族群眾用雙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團結面”“幸福面”。
走進化隆縣拉面產業電商服務中心,智慧拉面生態數據平臺滾動播放著全國已聯網的化隆拉面店的實時銷售數據。在這個平臺上,一組組數據見證了海東化隆拉面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化隆拉面人到外地開拉面館、做拉面生意,他們依靠“一口鍋、兩張桌子、三把椅子”,通過“人帶人、鄰幫鄰、親幫親”的方式,不僅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而且鼓了“錢袋子”、摘了“窮帽子”、買了“新房子”,收益可觀,大家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家的優惠政策和政府資金的大力支持。
化隆人民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業精神,用“親幫親、鄰幫鄰”的互助協助方式,走出山門、跳出農門、跨進城門。這種合作方式不分地域、不分民族,被各族群眾所青睞。據化隆縣地方品牌產業培育促進局副局長馬春云介紹,化隆縣返鄉拉面從業人員在全縣開辦的合作社達1500個,實現年產值8.6億元,創辦的企業達到462家,吸納縣內各族群眾就業6786人。
拉面不僅把化隆上萬個不同民族的家庭連在一起,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也加深了各地各族人民的情誼。據了解,化隆拉面人積極融入全國各地,和各地群眾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鄰居、結美滿姻緣的事例很多。在這一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各地群眾有機會了解青海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加深了青海人民與全國人民的感情。
馬春云介紹,截至目前,海東籍群眾開辦拉面店總數為2.77萬家,拉面從業人數達16.6萬人。其中,化隆籍拉面店共1.8萬余家,從業人員11萬余人,其中在省外經營10年以上的拉面店有2040家,5年以上的有9009家。
近兩年,化隆拉面店累計申報評選民族團結示范店85家、黨員拉面示范店75家,優秀流動黨員黨支部7個。部分拉面創業者積累了一定資金后,通過創業政策扶持,主動返鄉投資發展特色農業、餐飲酒店、牛羊育肥、加工冷藏、交通物流等產業,吸納周邊各族群眾就業,積極發展地方經濟,拉動鄉村振興,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持續奏響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和諧樂章。
再過幾天,首屆全國拉面技能大賽將在海東市體育中心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拉面能手爭奇斗艷,線上線下的觀眾可近距離感知,拉面人是如何用勤勞的雙手拉出“拉面產業”的悠長之路,感悟“一碗拉面”是如何拉出各民族團結和順的美妙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