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w7vet"><ins id="w7vet"><ol id="w7vet"></ol></ins></video>
    <video id="w7vet"></video>
    1. <video id="w7vet"><input id="w7vet"></input></video>
    2. <video id="w7vet"><ins id="w7vet"></ins></video>
    3. <video id="w7vet"><input id="w7vet"></input></video>
    4. <video id="w7vet"></video>
    5. <video id="w7vet"><ins id="w7vet"></ins></video>
          <video id="w7vet"></video>
        <wbr id="w7vet"><ins id="w7vet"></ins></wbr>
        海東日報首頁

        團結花開溢芬芳

        ——海東奮力譜寫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
        2023-08-08 09:37:13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鄧成財 攝影報道

        海東市,一座和諧宜居之城,漢、藏、回、土、撒拉等民族在這里相鄰而居、親如一家,173萬各族兒女在這里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共同唱響同心筑夢的時代樂章。

        近年來,海東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正如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在《關于命名海東市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決定》中所指出的一樣:“海東市的生動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富有多民族聚居地區特色的創建之路,為青海省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大省’作出了貢獻,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自2019年12月海東市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啟動實施創建成果鞏固提升工程,積極主動融入青海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工作大局,創新提出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新高地,努力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推動文化自信和繁榮、探索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同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等方面作示范,全力打造示范市“升級版”。

        高位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在青海,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長期以來,海東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始終從政治上把握民族關系、看待民族問題,不斷提高民族工作政治站位,將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各環節,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機制,著力夯實基層基礎。

        海東市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總牽引”,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新高地的決定》《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新高地的實施方案》,為未來五年海東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明確了任務,提供了路徑。

        市委市政府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列為重要議事日程,調整充實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市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創建工作,每年開展專題調研、聽取專題工作匯報,鞏固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民族工作格局。

        在強化機制保障方面,全面建立市、縣、鄉鎮、村(社區)四級聯創責任體系,建立了“精準施策、精耕細作、上下聯動、全域創建”的長效工作機制,出臺《海東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示范單位和先進單位復檢復驗動態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推動創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

        讓民族團結理念深入人心

        青少年是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一支有生力量。因此,學校要把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貫穿于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

        面向各級學校,海東市實施“種子工程”,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拓寬學校作為深化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平臺,推動海東無錫“同上一堂課、同唱一首歌、 同繪一幅畫、同下一盤棋、同講一家親”活動,在兩地青少年心中種下“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常態化教育,通過中華傳統文化進校園、詩詞文化教育進校園、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等活動,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扎根在學生心中。

        “在各級各類學校開發校本課程,并以課本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為載體,確保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人心……”海東市平安區教育局副局長趙啟攀說。

        面向機關干部、社會層面、宗教領域,海東市分別實施“頭雁工程”“浸潤工程”“引導工程”,推動各級領導干部轉思想、提境界、跟形勢,增強各族干部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積極引導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高質量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宣教格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最好的民族團結就是實現共同發展。打開屬于海東市的時代畫卷,一幅幅民族團結的幸福圖景生動展現。

        海東市創新發展理念,圍繞“四地”建設目標,用足用好民族政策,推動民族工作項目落地落實,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海東市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堅持以各民族發展為中心的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繪就民心工程,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各民族經濟不斷發展。新改建農村“四好”公路310.3公里,完成農牧民居住條件改善工程1.1萬戶、棚戶區改造1119套、老舊小區改造3450套。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八大行動”,建成128個美麗鄉村和19799座農村戶用衛生廁所。

        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62.8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1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71元。踐行“兩山”理念,制定出臺黃河海東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扎實開展國土綠化鞏固提升三年行動,大力實施“333”全域生態振興工程,完成國土綠化5.35萬公頃,營造林貢獻率連續7年全省最高,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6%。成功引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6.9%。

        海東將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不斷提升自身發展能力,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5.7%用于民生改善,城鎮新增就業9091人,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71858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9.2萬人次。兜牢困難群眾生活保障,累計為18.2萬人次發放救助金7.3億元。

        互嵌共融點亮民族團結之光

        “我們社區有多個民族群眾居住,雖然各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不同,但各族群眾相互包容、和諧共處,自社區成立以來,沒有發生過民族糾紛。”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的城西社區,樓宇間是各民族群眾手挽手共進步的民族團結宣傳墻,音響里播放著盛贊民族團結的歌曲,還有隨處可見的民族團結標語,“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在社區居民的心里。

        社區是基層治理的關鍵一環,多民族聚居的社區治理關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群科鎮城西社區的幸福僅僅是海東市充分發揮社區功能,全力推進互嵌式發展,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縮影。

        海東市立足各民族交融匯聚形成多元一體的現實基礎,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吃穿娛樂、婚喪嫁娶等日常小事入手,做實做細居民聯誼交流等各族群眾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全方位嵌入。實施樂都區中壩藏族鄉等脫貧攻堅易地搬遷等一批重大工程,有序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走出農村,融入城鎮社區;加強城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履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機制職責,打造“社區石榴籽家園”24個,不斷提升了社區為轄區各族群眾的服務能力;積極搭建載體平臺,廣泛開展“手拉手”“根連根”“心連心”共建活動,縱深推進企地聯動、軍地聯誼、機關與村社黨支部聯建活動,扎實開展毗鄰地區跨區域節慶聯誼和文化交流活動,有序推進各級各類學校學生混班教學、混合住宿、內地辦班等工作,積極搭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溝通平臺和實踐載體,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

        緊緊抓住東西部協作工作促進各民族群眾跨區域雙向流動的機遇,在抓好項目援青、醫療援青、產業援青、教育援青等工作的基礎上,拓展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援青的交融渠道,支持海東各民族群眾到無錫等地務工經商、創業就業、學習交流,舉辦青少年夏令營,開展“攜手靈秀無錫·暢游醉美海東”活動,開通了無錫市——海東市東西部協作旅游專列,全方位推進兩地的全域全季旅游,探索了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模式。

        人人爭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

        全市六縣區都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8個、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6個、市級示范單位162個;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喜饒加措大師紀念館和十世班禪大師故居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平安區洪水泉清真寺等8個單位被命名為省級教育基地,命名市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0個;

        青海農村干部學院、青海冰嶺山基地、河湟文化博物館、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分別被命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基地、教育基地和實踐基地……

        選樹典型、示范引領,成為海東市全面深入持久開展創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創建工作中,海東市從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深入挖掘、培養、樹立和宣傳先進典型,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

        “繩子濕了能擰得更緊,人心齊了能辦成事情。”海東市樂都區下營藏族鄉的變遷印證了當地這句諺語。如今,鄉里綠樹掩映著嶄新的民居,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大果櫻桃、綠殼雞蛋等特色產業成果豐碩,射箭等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各族鄉親們的心挨得更近了。

        多年來,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堅持開設《中華大家庭》等專題教育課,讓各族師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理念,校園里的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比比皆是?;ブh委、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杏兒藏族鄉人民政府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互助縣威遠鎮小莊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國龍等3人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這些具有鮮明時代印記、凝聚團結力量的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真正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熔鑄到了他們的本職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成為各族干部群眾身邊的榜樣。

        示范引領,催人奮進。用心體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海東故事,無不令人動容。在海東市奮力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新高地的新征程中,173萬海東各族兒女正砥礪前行、奮發有為。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97人妻无码视频在线一区_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正品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香大香_69堂在线观看线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