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周曉華 李富生 余敬存 攝影報道
“年紀大了,種不動地了,怎么辦?”“年輕人不想回來,地沒人種,怎么辦?”“每年要買種子和肥料,還要雇農機,投資大效益低,怎么辦?”……
隨著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種地,“90后”不懂種地,“00后”不問種地,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這是鄉村振興中急需破解的難題。
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老幼村,“誰來種地”這個時代之問有了答案。在老幼村,村民把土地托管出去,村民省心又省力,在地頭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農戶種地有煩惱——地誰種?怎么種?
從平安城區出發,沿著平互大公路驅車行駛12公里,便到了紅崖子溝鄉政府,再往北走4公里就是老幼村。
走進老幼村,一幢幢漂亮的農村新居干凈整潔,一條條入戶水泥路蜿蜒平整。垃圾桶、垃圾房、清澈的自來水,別具一格的文化墻,讓人真切感受到新農村的新氣象。
雖然河湟大地的川水地區已過了秋收時節,但老幼村的道路兩旁卻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連片的菜地綿延數公里,放眼望去,滿目青翠,一束束、一排排的長腰白菜、紅橡生菜、菜薹等綠色冷涼蔬菜在微風的吹拂下隨風搖曳,泛起層層綠浪。
又是一年好光景。眼前的這一切,都得益于農民的“土地管家”——老幼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早晨10點,在老幼村的一處地頭,年近60歲的村民楊紹元指著一塊長腰白菜地,說起了“土地托管”后統種共富的新氣象。“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每畝土地還能多賺幾百塊錢……”談及“土地托管”的好處,楊紹元有說不完的話。
老幼村坐落于紅崖子溝鄉北端,屬川水地區,地勢相對平坦,大部分地為水澆地。澆水、翻地、播種、除草……曾經的老幼村村民只要種上莊稼,一年都閑不下來。老幼村距離平安區只有十幾公里,距離互助縣城35公里,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環境,這里85%以上的勞動力都會選擇外出務工。
因為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出,老幼村種地的擔子壓在了村里的婦女、老人身上,甚至一度出現撂荒地,陷入“無人種地”的局面。
這幾年,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楊紹元有點種不動了。“村里大部分勞動力都外出了,加上地塊零碎、效益低,要是把這么好的土地撂荒了,那就相當可惜。”楊紹元感嘆道,孩子們也不會種地,他們覺得種地是件苦差事。
同樣在老幼村,今年80歲的楊錫珠,已經扛不起鐵鍬,種不了莊稼。“前幾年還可以將這些耕地照看過來,但這兩年明顯感覺體力不行了。”楊錫珠說,除了自己辛勞耕作之外,還得租賃機械,花錢費力又賺不了多少錢。
事實上,在老幼村,楊紹元和楊錫珠種地的煩惱并非個例。不愿種、不會種、種不好、種起來不劃算,這是老幼村村民們在近些年種地過程中的深切感受。
回想起因村民外出務工而一片片分散撂荒的土地,老幼村村黨支部書記楊潤感嘆道:“種地不賺錢,勞動力都去打工了,一家一戶分散種地不僅效益低,而且造成資源浪費,不少土地都撂荒了,薄弱的生產力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村民心里有本賬——樂意當“甩手掌柜”
解決好“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是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的頭等大事。
老幼村全村共有4個社,286戶945人,全村耕地面積74.73公頃。一方面,老幼村的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問題突出;另一方面,一家一戶“零耕碎種”,人手不足,地塊小,小農戶放棄種地、耕地候鳥式經營、低價轉包經營等問題凸顯。
針對這些問題,老幼村“兩委”給出了答案:“必須整合資源,把產業做大做強,才能實現整村致富。”
有了思路,說干就干。2022年以來,老幼村以打造鄉村振興試點村為契機,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的經營模式,為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務。隨后,老幼村的“土地管家”——老幼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應運而生。
所謂“土地托管”,是指部分不愿意耕種或沒有能力耕種土地的農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把土地托付給種植專業合作社或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經營。
如何做好“土地托管”,“托”出致富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老幼村黨支部大膽創新、多方探索,帶領村里的黨員干部先后到互助縣其他鄉鎮學習取經,在實地走訪、學習、探討的基礎上,發揚民主精神,多次召集村民共同探索產業興村發展之路。
2022年8月,老幼村黨支部帶領黨員種植10畝“支部試驗田”,開展二茬蔬菜復種實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收益。“怎么也沒想到我們村里的地還能種出這么好的蔬菜。”“土地托管讓我從‘農忙’變‘農閑’。”“以前農忙的時候,恨不得分身,現在把土地托管出去,省時省力還有收益……”村民紛紛議論著“土地托管”的好處。
種植的10畝“支部試驗田”讓老幼村的村民看到了新希望,也為大面積開展蔬菜種植奠定了基礎。2022年9月,老幼村黨支部成立第一季種植管理小組,托管代種14.33公頃冬小麥“黨員示范田”。
是自己種,還是托管出去?村民心里有本“明白賬”。
2022年年底,嘗到了土地托管的“甜頭”后,老幼村286戶農戶主動要求村黨支部代種托管自家的土地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自此,老幼村便踏上了探索運行“合作經營、入股分紅、統種致富”的模式。
“土地托管解決了村里無人種地的問題,有效推進了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簡而言之就是‘你的地,我來種,減成本,增收益’,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楊潤笑著算了筆賬,依托當前的運營模式,不僅大大降低了土地生產成本,提升了入股農戶的分紅,還充分利用起了小塊地、撂荒地,將“小田變大田”。
2023年,老幼村黨支部采取“支部聯姻”方式,先后托管了周邊擔水路村、大莊廓村、西山村近113.33公頃耕地,形成了以冬小麥、露地蔬菜、蠶豆、油菜、馬鈴薯、青儲飼料種植為主的六大產業板塊。
土地托管后,因為規?;鳂I,老幼村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等引進農業生產中,切實解決了小農經濟經營方式粗放、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從而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產量的目標。
“土地托管”為老幼村帶來的是豐厚的收益。楊潤告訴記者,“土地托管”解放了村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苦惱,小麥、土豆等農作物增產43.5萬公斤,苦菊、菜薹等經濟作物也讓村集體經濟活了起來。目前,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為農戶發放務工補貼55萬元,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集體增效的良好局面。
■“土地托管”——村民騰出手來奔“錢”程
“鄭老板,你看看這些菜怎么樣?可以收了嗎?”8月29日,老幼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副董事長白占福站在一垅長腰白菜地里,與遠在湖南省的蔬菜批發商發起了視頻。
白占福指著眼前綠油油的長腰白菜說道:“這些菜再過一周就可以上市了,到時候我們再雇一些村里的剩余勞動力,等客商來田間地頭拉走就行。”
記者了解到,老幼村種植的長腰白菜、紅橡生菜、菜薹等特色冷涼蔬菜,與廣東省深圳市等多個地區的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簽訂了種植訂單合同,農作物實現直產直銷,從田間直接到廠家,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
“土地托管是解決土地閑置撂荒、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釋放了農村勞動力,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加速了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一舉三得、何樂不為。”楊潤說道。
“土地托管”后,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了,婦女、老人在家門口掙上了錢。如今,在老幼村,“你在外放心掙錢,我在家幫你種田”已成為現實。
“土地托管真是好政策,今年我出去打工,年底回來的時候還能拿到種地的錢,地不用荒,錢照樣掙。”提及“土地托管”的好處,村民楊應春贊不絕口。
年過花甲的祁輝和鐘芳蘭夫婦是村里的低保戶,每當老幼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需要用人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村里的低收入家庭,讓他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家里的地托管了,還能在家門口打工,真是太好了。”鐘芳蘭說。
說起在合作社打工,村民侯曉紅對這份家門口的工作相當滿意。“以前我在外面打工,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家門口的工作讓我實現了顧家掙錢兩不誤。”侯曉紅笑著說道。
現如今,在老幼村,不用自己種地、自己管理,還能增加收益。“土地托管”將農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通過外出或就地務工,實現務工收入和土地收入“雙豐收”。
糧歸倉,心里安。望著地里長勢良好的特色冷涼蔬菜,再加上不愁賣的銷路,楊潤笑了,老幼村的村民們也笑了。
記者手記:
現代農業或者農業現代化,從不同視角來看,或許會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但核心要素不外乎規?;?、市場化和職業化。
為什么沒人種地了?一是不想,傳統農業太辛苦不掙錢,不如到大城市里打工;二是不懂,很多年輕人不知道怎么種地,而老人又跟不上現代農業的步伐。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看到合作社負責人、農民群眾臉上的笑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的“土地托管”模式,讓各方各負其責、各取所需,讓小田變大田、“單打獨斗”變集中經營,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受到了認可。
如今,老幼村的“土地托管”已全面鋪開,從某種程度上破解了“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現實問題,提高了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增加了群眾收入,拉長了產業鏈條,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
在不斷探索和前進的道路上,老幼村也面臨著專業技術人才緊缺、土地碎片化嚴重等困難,但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老幼村能夠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土地托管”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