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積珍
書院,是我國古代集講學、藏書和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機構。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學術文化交流中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良好的學術傳統,對我國文化教育的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
書院之名始于唐代,是中書省修書或侍講的機構。唐代的書院分官私兩類。官立書院初為官方修書、校書或偶爾為皇帝講經的場所。私人書院最初為私人讀書的書房,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設在遂寧縣的張九宗書院,是較早的私人書院。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在秘書監馬懷素的建議下,唐玄宗選拔了飽學之士20人,于東都洛陽設乾元修書院,在乾元殿編校書籍。為使修書工作順利進行,朝廷于次年將乾元修書院改名為麗正書院。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為慶?!斗舛U儀注》一書告成,唐玄宗在集仙殿賜宴群臣,君臣相談甚歡,因集仙而思集賢,遂下詔將麗正書院改為集賢書院,取“集賢納士以濟當世之志”之意。這是我國歷史的上第一個官立書院。
唐末至五代,戰亂連年,學校被廢毀,學者多選擇名山勝地建立書院,作為研究學術和收徒教授的場所。因此,書院院長亦稱為“山長”。到了宋代,書院逐漸形成一種制度。北宋初年著名的有白鹿洞(江西廬山)、石鼓(湖南衡陽)、應天府(河南商丘)、岳麓(長沙)四大書院。南宋書院大興,幾乎遍布全國。
到了元代,由于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不僅文人薈萃的江南普遍復興和建立了書院,而且在北方各地也相繼設立了書院。明、清時書院仍盛,多數成為準備科舉的場所。書院當初是私人創辦為主,后來逐漸向官學化方向發展。其教學中心轉向了考課,主要是指導生員讀書、寫字、作文與背誦,一切為科舉考試做準備,使書院變成了為應鄉試的補習性質的學校。此后書院逐步代替了漸次衰落的各級儒學。
鳳山書院的前世
青海書院創辦于清代中期,這表明當時儒學教育在青海已發展到了高層次階段。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官紳的幫助下,青海河湟地區先后興辦了9所書院,即大通縣三川書院(1736年創辦)、碾伯縣鳳山書院(1759年創辦)、西寧縣湟中書院(1785年創辦)、貴德縣河陰書院(1820年創辦)、大通縣大雅書院(1829年創辦)、西寧府五峰書院(1877年創辦)、循化廳龍支書院(1877年創辦)、丹噶爾廳海峰書院(1887年創辦)以及大通縣泰興書院(1901年創辦)。其中,大通縣三川書院和碾伯縣鳳山書院開辦較早,碾伯縣鳳山書院和西寧縣湟中書院辦學時間最長,歷時100年,在河湟地區其成就和影響最大。
如果上溯樂都教育的淵源,還可追溯至漢代,當時就有興學之舉。在民國二十九年出土于樂都老鴉鄉白崖子村(今屬高廟鎮)的《三老趙掾之碑》中記載有:“ 永建六年,西歸鄉里,太守陰嵩,貪嘉功懿,召署督郵,辭疾遜退。徙占浩門,時長蘭芳,以寬宿德,謁請端首,優號‘三老’,師而不臣。于是乃聽訟理怨,教誨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當膺福報。”碑文贊揚了三老趙寬教書育人之功德。樂都教育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就明、清時代而言,樂都教育經歷了私塾、義學、社學、書院、學堂的教育演變過程。
私塾,是古代學子的啟蒙教育,即兒童初級階段的教育。主要有兩種舉辦形式,一種設在廟宇或祠堂,由學生家長聯合請先生就教;另一種是私塾設在大戶家中,請專師為本家子弟授業,教學內容包括識字、寫字、讀書、作對和習文等幾個階段,主要學習《三字經》 《百家姓》 《弟子規》 《千字文》等啟蒙學科,以后逐步加學“四書”和“五經”等。
義學,是一種免費私塾,被免學費由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來替代。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大通衛守備李畝(四川成都人),在大通城(今門源縣浩門鎮)設立義學一處,這是河湟地區開設義學的最早記錄。樂都義學地址在縣城城隍廟左側,由知縣何澤著創設。建正房樓五間,左右各三楹,中間講堂三間,前門房一間,牌坊一座,周圍筑墻。延師教授,供其修脯。置學田八十畝,年收租小麥四石九斗,作為義學經費。入義學的學生主要學習“四書”,讀完義學可考秀才,只有秀才方到書院深造。
社學,指的是地方學校。明代州縣都設立社學,清代樂都大鄉、區堡設社學。碾伯縣的社學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由知縣張登高籌建,地址在縣城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時任碾伯縣知縣徐志丙在老鴉察院東和冰溝察院側各建新社學一處(摘自《西寧府新志》)。教學先生由地方聘請,可聘請生員(秀才)任教,稱為社師。學生12歲以上、20歲以下者均可入社學,學科同私塾。后因碾伯書院成立,社學逐步廢止。
碾伯書院創建之初,書院名稱為樂都書院。因當時樂都區域稱為碾伯縣,所以,人們習慣上又將樂都書院稱為碾伯書院。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由碾伯知縣何澤著在縣城西北隅創建。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知縣唐以增重新維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在知縣馮爔主持下,將書院主講楊春榮、曹世蕃、董培諄、崔逾龍、董仲希等委派至四鄉勸捐,集資建學。將書院移至城東文昌宮側重建。在建院過程中,地方士紳、書生馬書奎捐市樓五楹,移為書院樓。其他諸負責建院者,自帶口糧,風雨無阻,奔波于工地。因而,費用省而工程進度快,春季開工,冬季竣工。建成樓房和平房共40間,門室五重;東西廊房各八間,屏門一座;講堂三楹,名曰“振秀”;北樓五間,名曰“奎拱”;南庭三楹,東偏院一處,名曰“息游別館”。廳舍、別院布局嚴謹,整座建筑古樸典雅。院內古樹蔭翳,花木叢植。遠望青山連綿,俯瞰湟水如帶,石徑溪流穿行其間。夏日蒼翠欲滴,秋日層林盡染。環境優美清幽,成為莘莘學子讀書做學問的好去處。因書院背依鳳凰山,故取名為鳳山書院。“登樓以望南山,筆架五峰與楹平”。樂都南山有五峰,酷似一座筆架,俗稱筆架山。因此,樂都人將鳳山書院看作是培育文人的風水寶地。鳳山書院始終遵奉馮燨倡導的“書院者,國家培材之地,抑亦宰是邑者敦俗化民之事也”的宗旨,招收漢族、土族、藏族、回族等各民族學生興學育賢。延請名師授課,“敦勉子弟習經書,親師友,勵名節,化之道。”采取講學相結合的原則,教育諸生進業修德,學習成才。知縣何澤著《仲秋夜示書院諸生》一詩曰:“遙聞桂子落塵埃,為問諸生拾幾枚?今夜天香懷滿袖,明秋連根拔將來。”表達了書院創辦者對振興樂都文教、培育人才的殷切期望。書院重門門額上嵌“鳳山書院”匾額,相傳為西寧拔貢、四川永寧縣令張思憲所題,彰顯了這位曾經的鳳山書院主講的書法藝術水平。書院前庭楹聯為:“六藝之精群氏之英明其大端為國家選,湟流在前鳳山在后構茲廣宇與諸子游。”更是體現了當時鳳山書院的辦院宗旨。
曾在鳳山書院任教的講師有很多,目前,有據可查的有楊春榮、曹世蕃、董培諄、崔逾龍、董仲希、吳栻、張思憲、張心存、來維禮、謝善述、李蘭谷等著名教育家擔任過鳳山書院的主講、教授。先生們高風亮節,以淵博的知識和盡職盡責的事業心,嚴謹治學,從而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精英,使樂都的文化教育和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些由鳳山書院培養出來的文人才俊,學成后大部分又在青海乃至西北地區執教授業、傳播文明,把鳳山書院的治學精神傳播到各地,并得到了延續。其中,名噪河隴的碾伯舉人吳栻,便是他們的代表人物。同時也為樂都地區營造了濃厚的崇文尚賢、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成為樂都地區優秀的文化傳統。在樂都鳳山書院146年的歷史長河中(碾伯書院82年,鳳山書院64年),目前,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共培養了文舉人7名,武舉人12名,拔貢11名,貢生58名,秀才不勝枚舉。這在當時青海諸書院中成績是最為突出的。
1903年,清廷頒布學堂章規。1905年,清王朝開始提倡“廢科舉,興學堂”,當年鳳山書院由知縣吳寶琛改辦為碾伯縣立高等小學堂。1913年,又改稱為“碾伯縣立高等小學校(國民學校)。1929年,青海建省,碾伯縣改稱樂都縣,隨之學校先后易名為樂都東關高級小學校、樂都東關中心國民學校。1949年,青海解放,縣府所在地稱為碾伯鎮。1952年6月,碾伯鎮改為碾伯鄉,學校隨之改名為樂都縣碾伯鄉完全小學校,簡稱碾完。1966年10月,文革期間碾伯公社改稱為紅衛公社。1968年9月,碾完設立初中部,所以,校名又一度改為樂都紅衛中學。1969年10月,因紅衛公社又恢復為碾伯公社,學校再次更名為樂都碾伯一校。1978年,因樂都教育發展的需要,在樂都碾伯一校的基礎上設立高中部,成立了樂都縣第六中學。因樂都六中是鳳山書院的舊址,現改名為鳳山中學。以上即是從碾伯書院到鳳山書院,再到鳳山中學的歷史概況。
鳳山書院的今生
百年書院留遺風,一代文人展新姿。2006年8月,原海東行署副專員、樂都文化領軍人物毛文斌先生積極倡議,經樂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共同籌劃,樂都鳳山書院在湟水北岸濱河路處正式恢復成立,毛文斌先生任第一屆院長?;謴椭亟ê蟮镍P山書院是以樂都區退休干部和廣大文學愛好者為活動主體的書院,秉承原鳳山書院重視教育,傳播文化,傳承文脈的宗旨,成為研究和弘揚河湟文化的重要陣地。復院后,鳳山書院在毛文斌先生的組織帶領下,邀請省級專家和地方文人共同致力于河湟文化研究,經幾年努力,編纂并陸續出版了《樂都歷史文化叢書》一套12本,《河湟民族文化叢書》一套12本,這些叢書的出版,使流傳在民間的口頭文學或散佚在不成體例的各類圖書期刊中的河湟文史,走進了系統的地方文化寶庫,極大地豐富了樂都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而使鳳山書院篤學敦行的優良傳統得到了有力彰顯。
2015年4月,鳳山書院換屆選舉,張超靜任第二屆院長,毛文斌先生為名譽院長。期間,毛文斌、張超靜二位老先生不遺余力,組織上屆原班人馬,編輯出版了《樂都通覽》一套12本叢書,再次對樂都歷史文化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系統性挖掘整理,該叢書充分展現了樂都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
2019年9月,鳳山書院舉行了第三屆換屆選舉,筆者當選為院長,毛文斌、張超靜為名譽院長。筆者組織書院委員先后完成了《中國·瞿曇(文化??范?、三輯編輯出版工作,加上第一輯,為專題研究瞿曇文化開了先河,也為瞿曇旅游事業增添了活力和文化支撐。2020年11月,首次編輯出版《鳳山書院》院刊,填補了書院無院刊的空白,對研究河湟文化,展現鳳山書院前世今生的歷史淵源,構建人文樂都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22年6月,在《中國·瞿曇(文化??返幕A上,完成了《瞿曇文化縱覽》一書的編輯工作,此書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62萬余字。從歷史淵源、瞿曇瑰寶、文史考證、人物春秋、逸聞軼事、民俗風情、詩文天地和翰墨飄香八個方面,全面系統展示了瞿曇文化之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容量大、內容廣,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特別是對瞿曇寺的研究,基本涵蓋了國內著名專家和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史資料。
開展書院講堂活動是鳳山書院的重要職能之一。2006年11月,鳳山書院舉辦了以青海文化名人李逢春先生為主講的書院講座,他的第一講是《樂都的文化特色》。之后幾年,陸續舉辦了由李逢春主講的《格律詩》《護羌校尉》《鄯州刺史》《樂都歷史文化名人——吳栻》《樂都文化定位的研討》等講座。在鳳山書院舉辦的多次學術活動中,青海文化名人王文瀘、張德祖對鳳山書院的辦院宗旨都給予了指導和建議。這些講座的舉辦和學術活動的開展,對于挖掘研究樂都歷史文化起到了引領作用。2020年6月20日,鳳山書院在樂都會議中心舉辦了“書院大講堂”活動,書院副院長郭守先作了《樂都文化建設的憂思與展望》的主題報告;同年12月,青海著名學者謝佐作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主題報告。這兩次報告,主題明確,思路清晰,指導性強,受到了參會人員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效果。2022年,邀約青海省政協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著名學者王心岳作《傳統文化與百年巨變》主題報告,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愿。
2022年9月,根據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樂都鳳山書院更名為海東市樂都區鳳山書院。
結 語
今天,要說鳳山書院的歷史貢獻的話,在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相當落后的情況下,書院調選了一大批博學碩儒擔任教師,為那個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河湟文化精英,他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推動了社會的文明進步。在整個社會營造了尊師重教、崇文尚賢的社會風尚。如果說今日的樂都仍具有濃厚的尊師重教、崇文尚賢的社會風尚,這是與鳳山書院教風、學風的日濡月染、潛移默化是分不開的,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巨大慣性使然。
鳳山書院的歷史與樂都文化、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樂都興則必須是文化教育興,樂都強則必須是文化教育強。我們不忘鳳山書院的歷史功績,因為鳳山書院發展歷史有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蘊,有豐富的文化營養,對今天的樂都文化教育建設注入了強勁的精神動力。
誠如2006年在恢復鳳山書院申報登記時,樂都文體廣電局和民政局審批的鳳山書院業務范圍是:樂都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所以,今后鳳山書院的奮斗目標應該是:借助樂都豐厚歷史文化底蘊,聚集樂都文化人才,進一步挖掘樂都乃至河湟文化的潛在資源,把文化資源的潛在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的現實優勢,用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為豐富樂都歷史文化增磚添瓦,盡一份綿薄之力。